万里挑十!视微在亚太眼科大数据竞赛中获十强佳绩!

1月中旬,天池平台上为期3个多月的2021亚太眼科学会大数据竞赛落幕。视微影像算法总监吴之林博士和算法工程师黄丹丹组成的算法团队从上万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他们在保证正常研发工作之余,仅仅花了十几天备战,最终进入决赛并斩获第十名佳绩,与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顶尖AI课题组共同入围十强。

亚太眼科大数据竞赛排行榜

此次视微影像通过短期准备在这次全球眼科领域顶尖AI参赛团队云集、竞争激烈的比赛中收获佳绩,正是向世界证明了自身具备的雄厚AI技术实力,同时比赛所用到的世界领先AI算法也将带动产品的更新迭代,从而更好地服务全球用户。 

视微影像算法团队获奖证书

此次竞赛由亚太眼科学会(APTOS)主办,泰国拉贾维地医院、印度亚拉文眼科医院和中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协办,并由阿里云天池平台提供独家赛事技术支持,竞赛主题是预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的Anti-VEGF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简称Anti-VEGF)治疗转归。评审专家包括亚太眼科学会、阿里云等多方技术嘉宾及医疗眼科业内人士。

视微影像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此殊荣?对此,视微算法团队获奖者之一吴之林博士表示,针对竞赛主题,他和参赛伙伴在不影响正常研发工作的前提下,在十几天的有限时间内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图像分析算法的研发,最终入围十强,这离不开视微本身长期而扎实的AI技术积累和视微专业的眼科医学人才提供的方向性指导。

吴之林博士2004年获美国西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拥有20余年数据科学和分析研究与工作经验,在国际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50多篇论文,拥有10项专利,现为上海科技大学客座研究员。他特别指出,原有的视微OCT产品中就融入了大量AI先进算法,而此次比赛过程中还在之前基础上做了更新升级,通过改进的深度学习模型和先进数据分析算法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图像分割与数据预测的准确度,并增强了对各种不同眼疾病特征的适应性。此外,还特别加强算法的效率,更使研究具有实实在在的实用性。未来希望将这些全新的算法应用于视微更多的设备产品中,以更高效快速地识别扫描图像中的病理特征,帮助医生诊断各种疾病,更大程度提高临床诊疗效率。

视微AI算法分层(上)与AI病灶识别(下)

近年来,AI人工智能已被应用于不同的技术领域,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眼科领域,利用AI技术对眼底图像进行判断能快速筛查眼底疾病,从而达到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可谓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作为国产高端眼科设备领跑者,视微影像率先在其国产首款自研的扫频OCTA设备上搭载人工智能,融入大量基于AI的先进算法,包括基于AI的视网膜三维识别算法、眼前节三维识别算法、脉络膜及脉络膜血管三维识别算法、视网膜下积液三维识别算法,AI赋能进一步提高了视微OCTA产品的智能化、精准化、清晰化。目前,视微首款自研OCT产品在成像质量、广度、深度、速度、血流算法等均领先进口高端产品,开创了国产高端眼科设备超越进口的先河。

视微AI算法赋能的OCT设备

强有力的AI驱动属性使视微影像在2018、2019连续两年入选《互联网周刊》“中国医疗人工智能50强”。2019年,视微OCT产品获国家NMPA认证,2021年,获国家科技部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CCTV以及新华社曾报道视微OCT产品“新技术引领大健康产业进入智能时代”。

视微影像由彭先兆、李冰、王征宇三位留美博士2014年创立于美国硅谷,多年来,通过广纳海内外名校高精尖人才,视微早已形成了一支十余年硅谷工程化经验、半导体光学及高端医疗设备开发经验的世界级研发团队。视微三位创始人及包括吴之林博士在内的多位核心研发成员,分别领衔精密光学及硬件系统团队、人工智能及先进算法团队,为公司注入了关键基因:全球顶级软硬件技术+全球领先AI算法赋能的国产高端眼科设备。

未来,视微影像还将基于先进AI算法、高性能计算、精密光学成像等核心技术,研发远超眼底彩照识别性能的诊断级人工智能产品,包括全眼OCT产品、超广角眼底相机、显微镜OCT等眼科全产品线,为眼科医生提供强有力的诊疗工具。同时,视微将持续扩大海外团队,升级美国研发运营中心,在德国设立欧洲研发运营中心,布局全球并打入欧美核心市场,致力成为高端眼科医疗器械的全球领导者——“眼科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