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微影像进入2019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榜前50强

视微影像凭借其眼科扫频OCT内嵌的AI技术荣登2019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排行榜第35名。该榜单由中科院主管的《互联网周刊》于2019年12月5日发布,位列前三的企业分别是: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和腾讯。

2019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排行榜 TOP50

基于OCT数据进行AI技术研发有以下两大难点:

首先,三维的体数据分析算法难于二维平面数据分析;其次,AI公司在获取OCT原始数据的过程中将付出高昂的成本。在中国,眼科OCT设备厂家几乎都没有开放数据接口,其市场几乎被进口设备厂商垄断,AI公司想获得原始数据更是难上加难。

视微影像是如何打破本土OCT市场被垄断的僵局,并实现眼科OCT更全面的人工智能诊断?

基于深度学习的精准分割Deep Layer™算法

凭借此项技术,视微影像可对视网膜的各种正常和异常层次进行人工智能识别,不仅大大缩短了医生手动分层处理影像信息的时间,而且还有效提高了疾病诊断准确性。

广角三维多模态影像,全病种影像诊断

视微影像可通过一次扫描,便拥有眼底病领域诊断所需的所有检查数据,突破了二维图像所提供信息的局限性,基于广角三维多模态影像重建技术,实现了全病种诊断的功能。如以往只能做糖网筛查,现在可做眼底全病种辅助诊断,包括黄斑相关疾病、脉络膜新生血管、玻璃膜疣、地图样萎缩、中浆、高度近视脉络膜疾病、玻璃体黄斑牵引和玻璃体其他疾病等等。

软硬件一体化

硬件的技术突破在物理层面上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持。当每一台OCT产品落地医院,视微影像便拥有了一个有效的数据流量入口。通过这个端口收集到的脱敏数据具有高质量、结构化、一致性等优点,特别适合AI辅诊的训练。视微影像AI产品将随着硬件设备的不断推进表现出更为优异的辅诊性能。

视微影像创始人彭先兆博士表示:“现有的人工智能产品,大多针对有限的病种进行识别,外挂于影像软件或HIS/PACS系统之外,难以解决设备普适性的问题。而我们的AI产品,将集成于我们自身的设备影像软件之内,基于我们自身设备的高质量标准化数据,逐步实现对眼底50多种眼底病全病种的覆盖。这将是一款真正临床实用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
视微影像合伙创始人李冰博士表示:“在一定时期内,AI产品将与硬件设备绑定,以确保影像的高质量与标准化,从而保证模型的稳定性。标准、丰富的数据库保证了人工智能的诊断质量,同时也将直接降低OCT技术的使用成本,让其应用领域更容易向下延伸。”